近日,新能源市場迎來重大變局。新能源上網電價告別政府定價,并且政策明確地方政府將不得“強制配儲”。這意味著中國新能源電力市場終于走出“襁褓”,走向成熟。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認為,短期內,風光發電企業的電可能不好賣,棄風棄光現象肯定會抬頭,儲能裝機的需求短期內應該會有明顯下降;但是,長期來看則有助于產業的優勝劣汰和健康發展。
01保護與桎梏,走出“襁褓”
2月9日,相關政府部門發布了《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是繼2021年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后,國家層面針對發電側電價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
《通知》決定推進新能源全電量入市、實現上網電價全面由市場形成。風光等新能源發電正式告別政府定價,終于走出“襁褓”。
在此之前,國家為了鼓勵、保護新能源的發展,要求電網企業必須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并且對新能源發電的價格進行補貼,因此形成了“基準電價+補貼”的政府定價模式。
這種模式在新能源發展的初期,起到為企業保駕護航的作用,尤其是在電網企業對新能源的持續發展和穩定尚存懷疑和排斥的那個年代,“保量保價”的收購模式,為新能源發電的投資提供了基礎的保障。可以說,功不可沒,效果明顯。
然而,隨著近兩年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發電量占比的快速攀升,不僅新能源發電的成本在快速降低,甚至有些地區已經低于傳統火電;并且電網對于新能源電力的消納也已經接近極限,有些力不從心。
2024年,中國新能源總裝機規模已經達到約14億千瓦,幾乎占到全國電力總裝機的40%以上,甚至已經超過煤電。
其實就是一句話,新能源已經長大了,當初的“襁褓”已經裝不下了。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表示,無論是國家還是電網都已經抱不動了。這個“襁褓”本身也已經從保護,變成了一種桎梏。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兩年隨著電網消納的限制,實際上新能源已經劃分為保障性收購電量和市場交易電量兩個市場、兩種模式。2023年市場交易電量已經占比接近50%,2024年還在快速增長。同時,電網在不違反政策的情況下,也只能盡量不斷降低消納電價,讓風光企業知難而退。
結果就是電網和風光發電企業都越來越賺不到錢。原有模式已經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
02強制配儲難以維持
此外,《通知》還明確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
當初一些省份為了解決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間歇性給電網帶來的沖擊,同時也是為了拉動建設投資,將儲能建設與新能源電站建設進行強制關聯。其中2017年,青海省率先要求風電項目按照裝機容量的10%配套建設儲能設施,開啟了“強制配儲”的先例。
于是,這個政策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在過去的7年里,強制配儲政策成為了推動儲能裝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130%。據相關機構測算,2024年國內儲能裝機規模中,新能源指標帶來的儲能需求占比達74%。
然而,各級政府“一刀切”的政策在大力推動儲能發展的同時,也同樣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扭曲。
一些原本不需要“配儲”的項目被強行建設。一些項目則為了降低成本,一方面建設過程中不顧質量一味追求低價,另一方面即使建設了儲能設施也很少使用。儲能設施質量保障欠缺、后期“建而不調”,利用率低等問題已經為整個行業發展埋下隱患。
尤其在目前風光發電“大干快上”、裝機量快速增長,競爭逐步白熱化的情況下,風光電力并網越來越賺不到錢,在此時依然要求強制風光企業“配儲”,只會加大企業的成本,并且導致棄風棄光現象重燃。
因此,強制配儲政策也已經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
03變局與沖擊,三大不確定
當然,剛剛從襁褓里走出的新能源發電和儲能產業,可能會有些不適應。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認為,短期內,風光發電企業的電可能不好賣,棄風棄光現象肯定會抬頭,再加上中央明確要求不強制配儲,儲能裝機的需求短期內應該會有明顯下降。但是,長期來看則有助于產業的優勝劣汰和健康發展。
一方面是因為,對于大多數風光發電企業來講,對于這次改革,其實已經早有預期,在一些發達地區新能源的市場電占比已經很高。
同時,政策還設置了過渡期,同步區分了存量和增量,實行不同的政策。其中,2025年6月1日以前投產的存量項目,通過開展差價結算,實現電價等與現行政策妥善銜接;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產的增量項目,納入機制的電量規模根據國家明確的各地新能源發展目標完成情況等動態調整,機制電價由各地通過市場化競價方式確定。
另一方面,為了“扶上馬送一程”,繼續穩定新能源項目的收入預期,《通知》還提出建立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對納入該機制的電量,當市場交易價格低于機制電價時給予差價補償,高于機制電價時扣除差價。
下一步,隨著市場價格的放開,企業間的競爭和優勝劣汰將更加激烈。中國新能源電力的發展將從“跑馬圈地”階段轉向系統化、精細化運營。
此外,對于儲能產業和相關儲能鋰電池的生產企業來講,強制配儲的明確取消,則可能帶來短期的陣痛。據相關機構測算有將近三成的市場可能會受到影響。
但是,和市場電價一樣,取消強制配儲也早就是大勢所趨,企業對此也早有預期。尤其對于頭部企業和優秀的鋰電企業來講,取消強制配儲后,反而有助于儲能招標企業對儲能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有助于價格的回升,從而有助于促進行業優勝劣汰和健康發展。
只不過,目前對于政策在具體執行方面還存在三大不確定性。
從地方保護、最大限度利用風光資源的角度來看,地方大概率還會大力發展儲能配套建設。新政執行力度有待觀察。
而從對企業減碳指標、儲能指標的考核來看,政策是否還會繼續加大對央國企新能源發電的考核也是一個未知變量。
此外,對于已經下放給地方的新能源電力差價補償機制來看,何時可以建立,標準又如何確定?可能依舊是一個難題。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