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污泥處置是污水處理全鏈條的關鍵環節,也是“無廢城市”建設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領域。近年來,沈陽市聚焦污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目標,通過科學布局處置項目、創新技術應用模式,構建起“一南一北一西”三足鼎立的本域化全量化處理體系,為破解污泥處置難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提供了堅實支撐。
南部項目:熱電協同實現能源化利用
沈陽南部污泥處置項目于2023年底建成投運,設計規模1000噸/日,采用“污泥熱干化+熱電廠協同處理”的技術路徑。項目通過專業化接收與儲存系統對脫水污泥進行預處理,經柱塞泵輸送至圓盤干化設備,將污泥含水率降至40%以下,隨后轉運至金山熱電廠作為輔助燃料協同焚燒。這一模式不僅實現了南部污水處理廠每日1000噸含水率80%污泥的全量無害化處置,從源頭上避免了二次污染風險,更通過能源化利用將“廢物”轉化為生產資源,顯著提升了污泥處置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北部項目:多元固廢協同轉化建材
北部污泥處置項目于2022年投入運行,創新采用“干化+建材利用”技術路線,突破單一污泥處理局限,可同步接納市政污泥、河道淤泥、管道污泥等多種固廢。項目年處理能力涵蓋市政污泥36.5萬噸、管道污泥7.3萬噸、河道淤泥13萬噸,通過資源化轉化工藝年產燒結磚4.38億塊,廣泛應用于建筑建材領域。此舉既解決了多類型污泥的“出路”問題,又減少了傳統黏土磚生產對土地資源的消耗,形成了“固廢-建材”的循環經濟鏈條。
西部項目:好氧堆肥助力生態化利用
西部污泥處置項目已穩定運行多年,設計處置能力1000噸/日,核心技術為“好氧堆肥發酵工藝”。通過正壓曝氣與動態槽式生物干化相結合的方式,將含水率80%的污泥與1~3%的稻殼、秸稈、木屑等干物料及返混料科學配比后,進行高溫好氧發酵處理。最終產出的有機肥產品廣泛應用于林地改良、土壤修復、園林綠化等場景,部分還可作為電廠輔助摻燒燃料,實現了污泥的生態化、資源化高效利用,為城市生態修復提供了優質物料支撐。
體系成效:本域化處置實現全鏈條閉環
截至目前,沈陽市城鎮污泥本域化處理能力已達2750噸/日,處理方式涵蓋土地利用、建材利用、干化焚燒等多元化路徑,全面覆蓋污泥處置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全鏈條需求。這一體系的建成,不僅基本滿足了市域內污泥就近處置需求,徹底解決了污泥跨市運輸的難題,更實現了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100%的剛性目標,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城鎮污泥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沈陽方案”。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